近日,中诚信国际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谭畅在中诚信国际2025媒体沟通会上表示,关税博弈带来的市场波动,叠加创新驱动下的政策利好,使得债券市场既充满机遇,又面临诸多挑战。
谭畅指出,关税博弈成为影响债券市场的重要外部因素。关税战持续升级,如同巨石投入全球资本市场的湖面,激起千层浪,我国资本市场也难以独善其身。在“股债跷跷板”效应下,债券市场在短期内成为资金的避风港。4月7日,上证综指大幅下跌7.34%,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阶段性低点1.63%,信用债收益率同步回落,债券市场走出修复行情。但随着政策面稳定市场情绪,股票市场逐步回暖,债券市场收益率回归区间波动,目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围绕1.65%波动,凸显出政策与市场之间的动态博弈。这种波动虽然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,但也为投资者创造了波段操作的机会。
谭畅表示,从内部政策环境来看,债券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。今年,从重要会议精神到具体政策举措,都对债券市场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。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、做好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、创新推出债券市场“科技板”等政策接连出台,为债券市场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。我国债券市场体量已超180万亿元,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,未来在政策支持下,其结构层次有望进一步深化,将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更大作用。
谭畅认为,深入剖析今年债券市场的新特征,能更好地把握市场脉络。取消发行增多这一现象值得关注,一季度信用债取消或推迟发行规模超700亿元,主要集中在2月下旬到3月中上旬,AAA等级的央企、国企债券占比近六成。这主要是由于利率大幅调整,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3月17日达到年内高点1.90%,干扰了信用债的发行节奏。不过,信用债融资规模收缩幅度不大联丰优配,体现出一定韧性。
在融资结构方面,谭畅指出,产业债和城投债分化态势延续,产业债融资近4000亿元,城投债融资不足500亿元。在信用债具体品种中,科创公司债的扩容使得公司债发行量在2月起超越超短融。创新品种发行势头良好,低碳转型、碳中和、可持续挂钩等绿色品种以及科创票据、科创债、两新债等发行量合计超3000亿元,其中科创债表现尤为突出,存量规模超1.8万亿元,一季度发行量2310亿元,且发行成本具有优势,对发行人吸引力较大。
谭畅表示,民企债券融资依旧面临困境。尽管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,但民企实际融资规模与需求差距较大,在信用债市场中融资占比仅约3%,且长期处于净流出状态,今年一季度净流出近160亿元,融资成本也远高于国有企业。这表明民企融资的实质改善还需要政策进一步落地实施。
谭畅指出,二级市场波动加剧,收益率走势从窄幅波动转向宽幅震荡。信用利差波动收窄,信用债在利率波动过程中表现好于利率债。同时,我国债券市场信用风险总体平稳可控,滚动违约率围绕0.25%波动,显著低于美国企业部门超过3%的违约率水平。
展望债券市场未来,谭畅认为,在融资方面,信用债融资有望保持韧性,预计今年全年信用债发行规模在16.3-16.7万亿元之间,三季度可能迎来发行高峰。利率走势方面,关税短期冲击已基本消化,未来收益率大概率呈波动走势,投资者需重点关注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走向,以及股市行情对债券市场的影响。信用利差方面,短期内仍有收窄可能,但结构上会出现分化,城投、央国企债券等利差收窄可能性更大,而民企尤其是出口导向型民企利差可能走阔。
在投资策略上,谭畅建议,投资者应把握政策机遇,关注科创债的稳健配置机会;在财政政策和消费政策支持下,关注基建和消费行业债券利差压缩带来的交易机会;对于具有避险属性的黄金、军工等板块,也可适当配置。
当然,风险也不容忽视。谭畅指出,房企风险方面,虽然存量债规模缩减,风险有所下降,但在行业集中度上升的背景下,房企债务化解过程中的重组清算风险仍需关注。出口企业风险方面,美国加征关税使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多重压力,需关注机电、纺织、化工等行业企业的基本面变化。产业升级过程中,传统产业面临需求萎缩和技术创新不确定性,可能被挤出市场,投资者要高度警惕相关主体被动市场出清的风险。
谭畅总结道,债券市场在关税博弈与创新驱动的双重影响下,机遇与挑战并存。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,把握政策导向,合理配置资产联丰优配,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追求收益最大化。同时,市场各方也应共同努力,推动债券市场健康、稳定发展,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。
沪深A融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